淮南市:“六步齐抓”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
自《淮南市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》印发以来,淮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,主要领导、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汇报,研究部署和调度推动全市改革试点工作。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紧密配合,抽调专人参加工作专班,“六步齐抓”共同推进工作。
深入落实“增存挂钩”机制。印发《淮南市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用地全域治理工作方案》,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,坚持常态化推进,形成日常处置、月度通报、季度督导、重难点问题专题协调的工作机制,不断强化部门联动,形成攻坚合力。全市处置批而未供土地9298亩,处置率为26.42%,处置闲置土地4721亩,处置率为52.61%。
全面摸排工矿低效用地。坚持“以用为先”原则,持续推进工业低效用地整治提升和盘活利用。印发《淮南市低效工业用地和闲置工业厂房整治攻坚行动方案》和《开展城区范围内闲置低效工矿用地摸排工作的通知》。同时,工作专班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指示精神,制作卫片工作底图,采取网格化摸排方式,全面梳理市辖区范围内闲置低效工矿用地,共摸排涉及15个权属单位,68宗土地,面积15532亩,会同相关区政府,针对地块位置、面积大小,按照“规划引领、产业导入、功能布局”的原则,因地制宜开展盘活利用工作。编制《淮南市城镇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(2023-2025年)》,县级专项规划已通过省级专家评审并获得批复实施,市级专项规划已通过省级专家评审待省厅批复实施。今年以来,通过腾笼换鸟、复合开发、提质增效、股权转让、兼并收购等措施,我市共盘活处置城镇低效建设用地2800亩,其中工业用地2317亩。
深化用地制度改革。全面落实工业项目“标准地”出让,源头把控工业项目准入,对拟落地工业项目的规划选址、用地规模、投资强度、亩均税收、环评等进行联合审核把关,提高产业项目招引精准性。出台《淮南市社会投资项目“用地清单制”实施细则的通知》《淮南市工业仓储类建设项目带设计方案出让的通知》,实现“拿地即开工、交地即发证”。推行多方式供地,租让并举、先租后让、租让结合,压缩项目审批周期,提升服务效能。
聚焦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。印发《2023年全市深化“亩均论英雄”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 》,以提升亩均产出为目标,强化容积率刚性约束,要求新增工业项目土地容积率达1.2以上,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年增长10%以上,“亩均论英雄”进入2.0。严格落实省自然资源厅和省市场监管局《工业项目用地产出监管合同》,从严格工业项目准入条件、合理制定工业项目控制性指标、加强工业项目履约监管、强化“双合同”监管执行情况督查考核等方面,对工业项目“双合同”监管提出具体要求,不断提升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。组织实施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开展“节约集约用地评价”工作,会同大通区政府对上窑工业集聚区开展摸底评价,制定产业提升和控规优化方案。支持各县区加快推进工业标准化厂房建设,有效落实市政府“标准化、增减挂、棚户区”三大攻坚行动。
强化综合改革试点信息化支撑。构建“一码管地”自然资源业务链监管体系。打造自然资源“综合管理平台”,通过不动产单元码为唯一标识,贯穿土地报批、权属调查、土地供应和规划审批、规划核实、不动产登记全过程。对接工程建设项目系统,将投资项目平台与住建施工许可、竣工验收纳入数据共享范围。按照立项、用地、项目许可、施工许可、竣工验收阶段开展数据汇交共享,实现建设项目成果数据全归集。
指导推进国家级试点创建活动。寿县政府印发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方案》,制定公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地价体系,加快推进县乡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审批工作,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工作,开展拟入市地块调查摸底,密集出台《入市交易规则》《土地收益调节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》《抵押贷款管理办法》《收益分配使用管理暂行办法》和《入市交易服务指南》等,各项试点工作稳步推进。凤台县和潘集区均出台了节约集约示范县创建方案(矿产资源类),两县区矿产资源开发布局、开发利用率水平、科技创新水平、数字化矿山建设率、清洁生产、矿山生态修复治理、绿色矿山及示范区建设等7项主要创建指标,综合排名在全省前列。
来源:淮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
编辑:admin